中超票房持续火爆的背后,足球产业可持续推动力的觉醒
中超赛罢3轮,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境不在球场内,而是在看台上。新赛季前3轮观众总数51.76万,比去年同期净增3.2万。场均观众21566人,比去年同期增长6.5%。要知道,这可是在中超“票房之王”新工体前3轮没有比赛的前提下获得的数据!
新赛季中超票房的爆发遍布全国:成都蓉城前3轮2个主场比赛观众都在4万以上,第2轮山东泰山对北京国安主场观众4.84万,是前3轮单场最高,也是山东泰山主场观众人数自有统计以来最高纪录。回到杭州黄龙体育场的浙江队,第3轮观众达3.2万,创队史中超最高主场上座率。前3轮主场观众超过2万观众的比赛多达13场,达到这个数据的俱乐部,除了上述3家还有天津津门虎、上海申花、上海海港、青岛海牛、南通支云5家。
横向对比,本赛季前4轮K1联赛观众人数创2018年以来新高。但24场比赛观众总数34.18万,只有中超前3轮24场比赛的66%。J1联赛前3轮30场比赛观众61.87万,场均观众20624人,比中超少了近1400人。J1联赛前3轮30场比赛只有15场观众超过2万,中超24场就有13场超过2万。
而在即将开始的联赛第4轮,国安将回归工体迎来新赛季主场首秀——中超“票房之王”的魔力令人咋舌:4月5日第4轮北京国安新赛季首个主场比赛,开售不到半小时所有散票售罄,本赛季2.7万张年票亦早早售罄。中超观众人数随着中超“票房之王”加入,第4轮必将有更大幅度飙升。仅从场均观众人数而言,中超是当之无愧的“亚洲第一联赛”。
中超票房持续复苏,对球迷、俱乐部乃至所在城市的经济而言,都是令人振奋的利好。中超票房火爆,既是球迷向心仪主队释放热情的结果,也让俱乐部看到回归大众、扎根社区的巨大回报。中超赛事因人气爆棚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嘉年华”,围绕中超俱乐部主场的商业活力也会被充分开发,形成三赢局面。中国职业足球进入2024年度,更实在更立体的“主场”,成为了俱乐部、球迷以及所在城市的刚需。
为何新赛季中超票房如此火爆?球迷角度而言,观看比赛本身就是沉浸式感受归属感的身体力行。而大多数中超俱乐部都在人口上千万或数百万的一线超巨城市或二线超大城市,一场可让数万人入场观看的中超比赛,本身就是难得的顶级大众体娱活动。相比主角、时间不确定的演唱会等其他大型文体活动,中超比赛天然优势就是定期且拥有稳定球迷群体。主场比赛对球迷而言,也就是定期且稳定的情感释放活动。
从俱乐部角度而言,本赛季中超版权费1.5亿,冠名费1.2亿,但分摊到每家俱乐部收益不会超过1500万。商业赞助收入非常有限情况下,票房就成为俱乐部最稳定的收益。而且,因为上座率的爆发还非常可观。据估计,本赛季北京国安票房收入可达8000万-1亿人民币,这还是在新工体并没有开放全部容量前提下。中超其他上座率稳定的俱乐部如成都蓉城、山东泰山、天津津门虎、上海申花、青岛海牛等,赛季票房收入同样都能达到数千万人民币量级。
求生存求发展的背景下,本赛季中超俱乐部几乎都在与球迷积极互动,吸引球迷进场。全靠母公司“输血”的时代终将过去,真正融入大众,扎根城市社区,才是俱乐部生存的根基和土壤。球迷与俱乐部之间的这种“双向奔赴”,是中超从低谷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从足球产业和都市圈经济角度而言,中超票房的火爆,同样让欧美发达职业联赛的“比赛日经济”模式,可以成为中国足球产业和都市圈经济的新增长点。以俱乐部主场为圆心,辐射周边乃至更远距离的地区,定期产生稳定的消费通道和商圈。比赛日经济可以影响的产业不仅涉及俱乐部周边产品、餐饮娱乐和旅游,还能形成代际相传的足球文化和球迷群体——而这些,就是对俱乐部和城市经济都有长期利好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值得俱乐部珍惜,也值得所在城市爱惜。